嫁妝街裡慢慢晃 菁寮老街散步趣
文/陳佩吟
攝影/陳飛
穿過蜿蜒巷弄,來到鋪滿紅磚的街道,
這裡是俗稱「嫁妝街」的菁寮老街,
十多年前因為《無米樂》而廣為人知,
去年憑藉著臺劇《俗女養成記》的高收視率,
再次帶著觀眾的目光回到這裡。
菁寮地區早期為八掌溪沿岸最繁華的聚落,是清代通往諸羅縣城必經要道的重要驛站,由於此地百姓大都種植「青仔」(一種染料樹),因產量豐富,人民生活獲得改善,因此取名「青仔寮」即是「菁寮庄」地名,加上當時的菁寮因位處交通要道發展出熱鬧的商家,周邊有撞球間、旅館、雜貨店、酒家、戲院等,街上曾經喧騰一時。如今老街上一直維持著舊日的景觀沒什麼改變,年歲近百的店家佇立在街道上,老舊的時代感是菁寮獨具的風味,雖然只是日常的風景,但閒適的氛圍讓散步也能成為一種享受。
嫁妝一牛車 過時的新玩藝
在清末到民國五十年間,菁寮除了以藍染和稻田農作及草編製品帶動繁榮外,更發展出早期的嫁妝品店家,因街道上結婚用品一應俱全,搏得「嫁妝街」的美名,寫下臺南「嫁妝一牛車」的婚俗文化。如今老街的住民自主籌辦的菁寮社區營造規劃導覽文史工作室,提供遊客報名參加,人數達標即可拉著牛車,換上昔時的衣著打扮,體驗古式婚禮的傳統浪漫。另外工作室也積極舉辦活動,結合當地產業觀光,讓遊客進入到村落,做導覽和一日、兩日遊的活動,包含動手DIY彩繪斗笠、綁稻草人、藍染、插秧、除草、認識稻田等等。
金德興藥舖 老宅翻轉再生
街道上最吸引人的,莫過於那幢熟悉的老房子,是電視劇中的最有韻味的場景,記錄著女主角成長的過程和一個家庭的故事,卻憑藉著那股平凡打動多少觀眾的心,這棟建於清乾隆年間的老宅為阮家古厝,阮家古厝原座落於嘉義縣鹿草鄉的頂潭村,是當地的林姓望族的宅院,家道中落後出售予後壁許遷,利用拆遷技術,將古厝搬移至現在的地方,後又轉賣給阮家。在地人稱之為「金德興藥舖」,然而藥舖已於一九九九年歇業,但整座建物與內部的漢藥櫃都是難得古物,目前更是被列為臺南市市定古蹟,歷經了三個家族的變遷,兩百多年的時光,古厝往日的風華如今仍依稀可尋,也讓這裡成為最受影迷歡迎的IG打卡熱點。
稻稻來廚房
體驗慢的樂趣
緊鄰著阮家古厝的老屋,是名為「稻稻來」的社區廚房,「稻稻來」是墨林老村長的故居﹙現為後壁區墨林里﹚,音譯為臺語「慢慢來」的意思,邀請每一位到訪的旅人放慢腳步,體驗菁寮的聚落文化與樸實的人情味,目前主要為社區老人共餐的廚房,假日則有提供餐點販售,利用在地稻米研製出各種米食,與建築裡的古色古香,交織出簡單又不凡的滋味。
義昌碾米廠 窺探食藝文化
沿著老街漫步,岔路口的左方可見指示牌寫著劇中女主角的新家,劇中原是鬼屋形象的老宅,在續集開拍的同時,翻新成夢幻玻璃屋,就坐落在菁寮後廍二十四節氣步道上,在傳統街道演繹著新舊融合的元素;岔路口的右方,則有去年重新開張的「義昌碾米廠」,碾米廠建於日據時期,傳統木造建築內有一臺檜木所建的碾米機具,於每週六、日免費開放參觀,現場除介紹稻米、糧食及農村的文化外,也播放「3D碾米流程動畫影片」,一窺傳統碾米機的運作歷程,傳遞米糧文化「傳承」與「文資守護」的核心精神,帶領每一位旅人探索時代變遷激盪出的時光回憶。
菁寮老街所在的後壁區,在八掌溪與急水溪的沖積下,後壁區得以遍植水稻,種植面積為全國之冠,而早期的農村社會,在農忙時期會準備「割稻飯」,讓協助割稻的農民可以迅速補充體力,這樣的庶民餐食如今成為這裡的特色美味,簡單家常的配菜,復刻著農村的記憶,也傳遞著知足的幸福,找個時間走訪菁寮,體驗農村的獨特魅力。
菁寮老街
˙地址:臺南市後壁區菁寮老街
˙電話:06-6622725(無米樂旅遊服務中心)
˙開放時間:全天候
˙如何前往:搭乘臺鐵於後壁車站下車,轉乘新營客運黃6路線公車、黃6-1農村樂活公車(僅假日行駛),至菁寮站下車即可抵達。
(點閱次數:814)